柏林·叶落归根 homeward bound-尊龙凯时app

最美丽的家 ad style  | 2015.01.23

柏林·叶落归根 homeward bound

在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10年之后,alexander重新返回柏林,搬进了这栋建于1905年的老公寓,精心布置上多年来收藏的中西艺术和家具,“我们试图打造一个类似19世纪风靡欧洲的经典‘ 沙龙’,就像当时出现在维也纳、圣彼得堡和柏林的那些。”
编辑 | wendy wang
作者 | wendy wang
摄影师 | patricia parinejad
  • 从中国淘来的红色柜子的局部,在柏林用“中国红”作为家里的主色调之一,可见主人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

  • 玄关处也是一片炫目的红色,地上摆着一溜儿小板凳和马扎。右侧的山羊雕塑由frederikfoert创作,他是主人的好朋友,也把大本营安在了柏林,他经常去北京,作品曾数次在北京展出。

  • 沙龙内景,也是图书室,两件白色雕塑是由波兰艺术家gregor gaida创作,黄色小灯由一位柏林设计师根据和服风格创作,地上铺了藏族的祈祷毯,扶手椅是由布拉格立体派艺术家jindrich halabala设计的h269lounge chair。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自然而然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 仔细瞅瞅又处处是值得玩味的细节。

  • 玄关处通往另一侧的沙龙及图书室,老壁炉上方的画作来自英国艺术家chris newman,也是他启发了主人对空间色彩的选择搭配,壁炉旁的雕像由德国karsten konrad创作。

  • 沙龙内景,与alexander的绿色工作区相连,墙上挂着中国艺术家谭平的画作。

  •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仔细瞅瞅却又处处是值得推敲和玩味的细节。“像生命体一样, 空间需要呼吸, 艺术品也需要呼吸,所以我们有大量留白, 陈设也一直在做改变。”

  • alexander坐在明朝古董椅上,地上是谭平的木刻作品,角落里的花瓶是韩国艺术家young-jae lee的陶瓷花瓶。

  • 在北京买的很便宜的灯。

  • 工作区一景,薄钢书桌,制作于1935年,桌子前方是19世纪南德经典坐凳,后方是eames木座,右侧的雕像来自法国艺术团队claire fontaine,地毯购自摩洛哥。

  • 橡木餐桌是当代风格,表面是竹子的。座椅来自德国毕德麦雅时期,很受当时的沙龙青睐,座灯是在罗马一家设计店买的。

  • 这些当代家具来自20世纪30年代。

  • 厨房是工业设计风格,落地灯的材料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买的,墙上的画作由美国艺术家laura bruce创作,桌子为北欧设计,搭配了传统的乡村风格家具和便宜的中式长椅。厨房体现着现代工业风格与传统乡村家具的混搭,玻璃窗透进一室柏林的绿。

  • 浴室里有一棵每年长势都很好的绿玉树,雕塑来自艺术家杨茂源。

  • 德国艺术家heribert c. ottersbach的画作,一张明椅,搭起来也不错。对页 黄色墙上的画来自年轻艺术家吕松,下方是王书刚的铜雕作品,“我们很喜欢他俩,王书刚是2013年德国雕塑大奖ernst-barlach的获得者。”

  • 厨房一角,墙上是美国艺术家laura bruce的画作,角落有个中式储物柜。

  • 卧室一角,有一张19世纪南德经典坐凳,蓝墙上的南德巴洛克艺术品由peter riek创作。猴子画像是sophia schama的作品,alexander的太太kathrin属猴,她很喜欢这幅画。

  • “ 艺术不仅仅是投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艺术,连呼吸的空气里都流淌着艺术的味道。”

  • 从中国淘来的红色柜子的局部,在柏林用“中国红”作为家里的主色调之一,可见主人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

  • 玄关处也是一片炫目的红色,地上摆着一溜儿小板凳和马扎。右侧的山羊雕塑由frederikfoert创作,他是主人的好朋友,也把大本营安在了柏林,他经常去北京,作品曾数次在北京展出。

  • 沙龙内景,也是图书室,两件白色雕塑是由波兰艺术家gregor gaida创作,黄色小灯由一位柏林设计师根据和服风格创作,地上铺了藏族的祈祷毯,扶手椅是由布拉格立体派艺术家jindrich halabala设计的h269lounge chair。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自然而然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 仔细瞅瞅又处处是值得玩味的细节。

  • 玄关处通往另一侧的沙龙及图书室,老壁炉上方的画作来自英国艺术家chris newman,也是他启发了主人对空间色彩的选择搭配,壁炉旁的雕像由德国karsten konrad创作。

  • 沙龙内景,与alexander的绿色工作区相连,墙上挂着中国艺术家谭平的画作。

  •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作品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仔细瞅瞅却又处处是值得推敲和玩味的细节。“像生命体一样, 空间需要呼吸, 艺术品也需要呼吸,所以我们有大量留白, 陈设也一直在做改变。”

  • alexander坐在明朝古董椅上,地上是谭平的木刻作品,角落里的花瓶是韩国艺术家young-jae lee的陶瓷花瓶。

  • 在北京买的很便宜的灯。

  • 工作区一景,薄钢书桌,制作于1935年,桌子前方是19世纪南德经典坐凳,后方是eames木座,右侧的雕像来自法国艺术团队claire fontaine,地毯购自摩洛哥。

  • 橡木餐桌是当代风格,表面是竹子的。座椅来自德国毕德麦雅时期,很受当时的沙龙青睐,座灯是在罗马一家设计店买的。

  • 这些当代家具来自20世纪30年代。

  • 厨房是工业设计风格,落地灯的材料是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买的,墙上的画作由美国艺术家laura bruce创作,桌子为北欧设计,搭配了传统的乡村风格家具和便宜的中式长椅。厨房体现着现代工业风格与传统乡村家具的混搭,玻璃窗透进一室柏林的绿。

  • 浴室里有一棵每年长势都很好的绿玉树,雕塑来自艺术家杨茂源。

  • 德国艺术家heribert c. ottersbach的画作,一张明椅,搭起来也不错。对页 黄色墙上的画来自年轻艺术家吕松,下方是王书刚的铜雕作品,“我们很喜欢他俩,王书刚是2013年德国雕塑大奖ernst-barlach的获得者。”

  • 厨房一角,墙上是美国艺术家laura bruce的画作,角落有个中式储物柜。

  • 卧室一角,有一张19世纪南德经典坐凳,蓝墙上的南德巴洛克艺术品由peter riek创作。猴子画像是sophia schama的作品,alexander的太太kathrin属猴,她很喜欢这幅画。

  • “ 艺术不仅仅是投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艺术,连呼吸的空气里都流淌着艺术的味道。”

    主人: alexander ochs,画廊主,中国当代艺术最著名的拥簇者之一。1997年他在柏林成立了alexander ochs画廊,自成立以来已成为代表东亚地区当代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最好的画廊之一。2004年,在北京开设了分部,即空白空间画廊。10年之后,他本人停止了北京分部的经营,转由朋友接手。而他也搬回到柏林居住,并开设私人沙龙艺廊alexander ochs private。在色彩和艺术组合的圆舞曲里,明朝风格和包豪斯设计一起奏出和谐的乐音。
     

      alexander成长于德国南部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那里遍布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我想是故乡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柏林墙倒塌后不久他就搬到了柏林,他形容那是一段无比神奇的时光。1992年,他结识了中国剪纸艺术家吕胜中,后者邀请他去中国旅行,从那之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在德国既没有市场,也没有展示空间,出于喜爱和独到的眼光,alexander 1997年在柏林开设了第一家专门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成为连接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的桥梁。画廊首展艺术家便是丁乙,接着是徐冰,之后又陆续展出了尹秀珍、杨少斌等其他随后声名鹊起的艺术家。后来他还在北京开设了画廊分部,由此度过了10年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的生活。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一点一滴,门刚被打开,玄关处就展现出一个让人惊艳的大红色世界,他特意强调这是“中国红”,地板上摆着一溜儿来自中国的小板凳和马扎,铺着来自西藏的地毯。

      这处新空间是alexander刚成立的私人艺术沙龙,也是他和太太kathrin居住的家。“我和太太kathrin都热爱艺术,也喜欢和朋友们共度时光,所以我们把艺术沙龙开在了这儿,自己也住在沙龙里!”这座房子所在的建筑位于柏林夏洛滕堡区(charlottenburg),这一区域继承了20世纪初鲜活的艺术传统,那时候很多艺术圈的人都住在这一带,包括知名的艺术商、画家、作家、作曲家和知识分子们。“通过多方打听,我们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这个漂亮的地方。这栋大楼建于1905年,最初是官员们的宅邸,共建了63间公寓,每一层规划设计各不相同。如今,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史学家们纷纷搬了进来,也有足球明星、银行家和其他商务人士,如此混搭的人群,促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启发意义的居住氛围。”

      公寓非常宽敞,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包括三间沙龙,还带一个可爱的露台花园。众所周知,柏林也以伟大的音乐闻名于世界,alexander对空间的色彩规划如同神来之笔,使人联想起一支门德尔松的圆舞曲,轻灵而浪漫。“这些公寓最初其实都是彩色墙体,直到上世纪70年代白墙才开始成为主流,覆盖了原有的颜色。”反其道而行之,他差不多为所有墙壁都涂上了颜色,英国艺术家chris newman的一幅有着红黄蓝色块的画作成为色彩的灵感之源。“另外一方面,也因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曾经问:‘谁害怕红黄蓝?这些可都是现代艺术的基础色。’但我稍微调整了一下红色,用的是‘中国红’。靠窗的工作区涂成了亮绿色,它让我精神振奋,沙龙是淡淡的丁香紫,卧室则是热烈的摩洛哥色彩组合,与家具以及我们南德的巴洛克调调很搭。”

      “艺术不仅仅是投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艺术,连呼吸的空气里都流淌着艺术的味道。”因为热爱,alexander从20年前就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自然而然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仔细瞅瞅却又处处是值得推敲和玩味的细节。比如大厅里,一座老旧的古典式壁炉位于画面中心,chris newman的灵感画作放置其上,高至天花板的书架是由柏林设计师兼作家horzon制作的,一旁的雕塑是德国艺术家karsten konrad的作品,再往旁边一些的小凳子出自中国艺术家尹秀珍,alexander与她合作了很多年。他还收藏了其他很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谭平、王书刚、杨茂源等,它们也见证着他与这些艺术家的友情。

      “这里既有我们的私人收藏,也有艺术家放在这里寄卖的作品,同时还举办艺术展览。像生命体一样,空间需要呼吸,艺术品也需要呼吸,所以我们有大量的留白,房间的陈设也一直在做改变。”这个沙龙本身就可以被称为一件艺术品,来自柏林的艺术家matthias beckmann为alexander画出了所有房间的布置图,这些手稿画作随后又在沙龙里作展出。

      在色彩和艺术组合的圆舞曲里,不同风格的家具仿如南腔北调的乐器,明朝风格和包豪斯风格的设计,一起弹奏出和谐的乐音。“我们也收藏家具,既有经典的现代主义设计,也不缺非洲或欧洲的花瓶,巴伐利亚或北京的座椅和凳子,或是韩国艺术家创作的陶器……”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柏林,再到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之间10年,alexander最终选择了重回柏林,倒有点儿像中国人观念里的落叶归根。他深情地热爱着这座城市。“上个世纪初,欧洲第一座当代博物馆就诞生于柏林。从那时起,柏林的艺术就在不断发展着,虽然其间历经了各种起起伏伏。目前看来,发展是主流趋势。和北京相比,柏林很静。但比起罗马或巴黎,柏林可谓发展迅猛,同时它也在发展中不断寻找着自我。东西柏林日渐融合,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搬到柏林来生活。”在柏林,alexander有自己心爱的据点: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的哥特式雕塑,离家很近的书店,爱因斯坦咖啡屋,古老的奥地利餐厅,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一个台湾人开的北京风味十足的面馆,柏林大教堂的沉思……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工作,当然也会开派对。我们每天都会和来自各地的朋友见面,他们很多是艺术家、收藏家,也有不少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朋友。不过,我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和世界各地的商业伙伴保持联系。这既是柏林生活,也是世界生活。”

    转载声明:本文内容及图片ag尊龙凯时的版权为《安邸ad》杂志所有,未经正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或使用。
    关注官方
    微信账号

    关注
    安邸ad vip

    网站地图